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
知识中心
资讯
  • 资讯
  • 产品
  • 供应商
您的位置: 朵拉利品网 >  知识中心 > 古人对衣服的雅称 古代服装的称呼
古人对衣服的雅称 古代服装的称呼
2019-08-09 12:22:45 来源:朵拉利品网

1, 古代服装的称呼



1、“冠”指帽子,古代帽子的另一个称呼叫元服,夏朝时的冠称为“弁”,又指缁布冠,商朝时称为“冔”,而周朝则叫做“冕”。“簪”指插在发髻或头冠上的长针,“簪缨”是结冠的带子。
2、上身的服装是“衣”,下身的服装叫“裳”;衣服的前面叫“襟”,后幅称“裾”;“缝掖”指宽袖单衣。破烂的衣服叫“褴褛”,华丽的服饰称“华裾”。
3、“襁褓”指小孩穿的衣服,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;“弁髦”是保护婴儿前额的一种头发的装饰。
4、“左衽”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,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;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,“短后”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。
5、“布衣”指还没获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,后又泛指百姓;“青衿”指青色的衣服,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。缙绅和簪缨都是对仕宦人家的称呼,章甫和缝掖是对儒生的称呼。
6、在古代,黄色的衣服是贵人的服装,绿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,如果用绿色的面料做衣,而里子却是黄色的,则被人们认为是颠倒了贵贱的伦序了。
7、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襦裙,其特征为上衣下裳,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。历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变,主要是下身裙长有变化。
襦裙作为中国古代常服,非常普及,贵族和平民都穿着,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。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,到唐代最为流行,一直到明末才逐渐消失,前后近 2,000年。尽管襦裙长短宽窄有变化,但历代始终保持最初的款式。
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:
1.穿外衣时,由于领大而且弯曲,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;
2.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;
3.袖宽为一尺二寸;
4.衫无袖;
5.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;
6.腰带极为考究,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,如螳螂形或琵琶形。形象十分生动有趣。一般长度在带钩从形、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,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,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。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,佩戴者很多;
7.男子保持佩刀习俗,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,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,主要是显示仪容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中国古代服装

3, 古代衣着的叫法有哪些?



汉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。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声字,而且和古代的礼制有关。
举例如下:
冠。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。“冠”字里的“元”即首,表示头的意思;“寸”表示法度的意思。冠是身份的象征,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。冠主要是由冠圈、冠梁和缨组成。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。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“笄”,也叫“簪”,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。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,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。如:“空余老宾客,身上愧簪缨。”(杜甫《八哀诗》)
冕。天子、诸侯、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。从字形上看,“冕”字从“曰”,可知是一种帽子。
弁。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。
胄。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。“介胄”指穿戴盔甲的士兵。如:“介胄之士不拜,请以军礼见。”(《史记·绛侯世家》)
帽。据考证,“帽”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。“曰”和“冒”是帽的古字。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,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。到了唐代,帽子已经很普及,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。
巾。可以裹头,也可以擦汗。“巾”是象形字。戴头巾之风,汉末时盛行。以后有诸葛巾、东坡巾、山谷巾、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。
衣。衣服的总称。古人特指上衣。《周易》:“黄帝、尧、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”意思是说,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。可见,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。
裳。古人特指下衣。如《诗经·齐风》:“东方未明,颠倒衣裳。”时说天还没亮就起床,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。
襦。指短上衣,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。
禅。指单衣,是夏天的衣服。
亵。指贴身穿的上衣。
裘。指皮衣。如:“五花马,千斤裘。”(李白《将近酒》)
袍。指长袄,长至脚背,有里子面子,中间絮丝棉或乱麻。“袍”是形声字,声旁“包”有包住全身的意思。
褐。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,贫苦人所穿。
衰(蓑)。用草编成的雨衣。
襟。最初指衣的交领,后来指衣服的前幅。也叫“衽”。
裾。指衣服的下摆。
袖。很长的袖子。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“长袖”和“广袖”。也叫“袂”。
绅。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。古代士大大入朝时,把记事的手版“笏”插在腰带间,叫“缙绅”。所以后来“缙绅”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。裙。指下衣,也就是“裳”。
裤。古代写作“绔”。只有两个裤筒,两腿分别套入裤腿,没有裆。和现在的裤子不同。

4, 你知道古代对人的各阶段年龄的雅称吗?



童年到老年的各年龄段在我国古代都有特定的称谓,这些雅称符合古代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貌特征及身体状况,形象贴切,如今品味起来依然令人口内生津满脑留香,别有一番感受.
童年,古代称之为总角.中形象的做了注解,“总角, 兮”,角,就是指小发髻; 是指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.≤礼记.内则≥中把儿童解释为“拂髦,总角”,意思是把儿童额前的短发扎起来称为总角.东晋著名经济学家郑玄为总角做了注释,“总角,收发结之”.由此可见,总角是古代儿童特有的发型装扮,童年正是天真无邪浪漫快乐的季节.因此古人把童年时代称之为“总角”.
青年 青年是指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.
古代男子长到十五六岁至二十岁的时候,被称为“束发”.这个年龄,男孩子都要“系结头发”,代表男孩即将成人.明代的归有光的≤项脊轩志≥中有“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”的句子,即说明他到十五六岁时就扎起头发在轩中发奋图强了.
女子十五岁,古代称之为及笄.笄,是指古代盘头发的一种簪子.在古代,女子十五岁的时候就必须把头发盘成特有的发髻,用笄扎住,表示已经到出嫁的年龄.≤礼记.内则≥中说,“女子......十有五年而笄”就是这个道理.
男子二十岁称之为弱冠.弱,指年少;冠,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戴“冠礼”,表示男子已经成人,同女子“及笄”之礼相同.“弱冠”一词源于≤礼记.曲礼上≥,“二十曰弱,冠.”故用此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.古代诗人左思的≤咏史诗≥中有“弱冠弄柔翰,单荤观群书≥的诗句,表达了二十岁的年轻人风流潇洒,勤勉好学的态度.
三十岁 古代称之为而立,我们常说的“三十而立”是也,语出≤论语.为政≥篇.后人因此称三十岁为“而立”之年,大概是说,人活到三十岁就到了应该做出成绩,事业有成的年龄吧.
四十岁 古代称为不惑.何谓不惑?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.四十岁正是能够明辨是非,有自己思想和主见的年龄.“不惑”出自于≤论语.为政≥“四十不惑”一句,后来便用作了四十岁的代称.
五十岁为知命,命指天命.≤论语.为政≥中说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意思是说,到五十岁才懂得了命运是上天注定的,人不能改变了.潘岳的≤闲居赋序≥中“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,八徒官而一进阶”一句就有“知命”一词.
六十岁 古代称之为花甲,花甲是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的,从甲子起60年为一周.≤唐诗纪事≥卷六十六中就有“手捋六十花甲子,循环落落如弄珠”的诗句.
七十岁 古代人称之为古稀.唐代大诗人杜甫的≤曲江≥诗中有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.”的句子,于是,后人就渐渐的用古稀代表七十岁.
八九十岁古人称之为“耄耋”(音 冒碟),是衰老的意思.≤礼记.曲礼上≥说“八十九十曰耄”,≤诗经.秦风.车邻≥文中有“逝者其耋”,“毛传”注释说“八十为耋”.
一百岁古称期颐.≤礼记.曲礼上≥说“百年曰期颐”.东晋经济学家郑玄解释说“期,犹要也,颐,养也”,意思是说人到了一百岁就特别要注意修身养性了.孙希旦著述注释说“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”,苏轼以≤次韵子由三首≥诗赞叹道“到处不妨闲十筑,流年自可数期颐”.

相关概念


古代

古代,是一个汉语词语,意思是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(区别于“近代、现代”),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纪中叶以前;特指奴隶社会时代(有的也包括原始公社时代)。

衣服

衣服,汉语名词,读作(yī fu),是指人类或通过人类来完成遮掩身体、载体的用布料(如棉布、丝绸、天鹅绒、化学纤维涤纶等)等材质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遮挡物。 衣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穿着,样式非常的多,衣服在当今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东西,中国常说的“衣食住行”中排在首位。

上衣

【词目】上衣 【拼音】shàng yī【英文】Tops;Coat;Jacket 【解释】1.外衣。 2.上身穿的衣服。 3.上衣的分类有学生装、军便装、夹克衫、两用衫、T恤等等类型。 穿于人体上身的常用服装。一般由领、 袖、 衣身、袋4部分构成,并由此4部分的造型变化形成不同款式。 4.传统服饰。外衣。此称始于汉。《论语·乡党》“当暑袗絺绤,必表而出之”,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:“暑则单服。絺绤,葛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