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朵拉利品网
知识中心
资讯
  • 资讯
  • 产品
  • 供应商
您的位置: 朵拉利品网 >  知识中心 > 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?
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?
2019-12-04 14:20:00 来源:朵拉利品网

1, 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?



壮族的服饰以蓝黑色衣裙、衣裤式短装为主。
壮族的服饰以蓝黑色衣裙、衣裤式短装为主。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记载:壮人花衣短裙,男子着短衫,名曰黎桶,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,妇女也着黎桶,下围花幔。
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,以当地土布制作,不穿长裤,上衣短领对襟,缝一排布结纽扣,胸前缝小兜一对,腹部有两个大兜,下摆往里折成宽边,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。
穿宽大裤,短及膝下。有的缠绑腿,扎头巾。冬天穿鞋戴帽,夏天免冠跣足。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。
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,朴素大方。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,裤脚稍宽,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,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。
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(有的在颈口、袖口、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,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,有无领和有领之别。
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,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。在边远山区,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,无领,绣五色花纹,镶上阑干。
下穿宽肥黑裤,腰扎围裙,裤脚膝盖处镶上蓝、红、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。劳动时穿草鞋,并戴垫肩。
在赶圩、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。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、手镯和项圈。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,各地略有不同。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,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,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。
壮族习俗:
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,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,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,有时一餐饭吃五、六家。
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,比如一家杀猪,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,共吃一餐。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,方显隆重。
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,其实并不用杯,而是用白瓷汤匙勺起一羹,双手敬给对方。客人到家,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,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。
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;长辈未动的菜,晚辈不得先吃,给长辈和客人端茶、盛饭,必须双手捧给,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,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。
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、客人说慢吃再离席,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。壮族的婚姻,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,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,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。
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。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,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。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,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。
青年男女结婚后,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,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,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。
因此,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、五年不等。在历史上,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,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。
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,遭到严禁,违者或离婚,或赔偿一定的财物。现在恋爱自由,婚姻自主。
参考资料来源:搜狗百科—壮族服饰

2, 回族和壮族的服饰构造是什么样子的?



回族传统服饰:回族人口众多,分布较广,在我国大多数县、市都有分布,但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数较多。
回族信仰伊斯兰教,由于教派不同,表现在服饰上有所区别。西北地区的回族男子喜穿对襟短褂,外套黑坎肩,下着长裤,年纪大的人扎裤腿。冬天穿对襟短棉袄,戴圆形、平顶、黑或白色小帽。哲海林耶派男子帽子有尖。西道堂男子的帽子则是一块一块缝起来的。妇女的服装为右衽大襟衣,上窄下宽而且长,一般都过膝或及膝盖,下着长裤。青年妇女爱穿颜色鲜艳的服装。新教(派)妇女都戴盖头,盖头颜色因年龄不同而各异:婚前为绿色,婚后为黑色,老年为白色。老年妇女的盖头较长,少女和少妇的盖头较短,只披到肩上。盖头上还绣有花边和图案。西北回族人民称盖头为“古古”,用丝织品或棉织品做成,从头上套下,披在肩上,两耳盖在里面,额下扣扣,只有面部外露。云南、贵州的回族妇女过去也戴盖头。老教(派)妇女一般不戴盖头。哲海林耶派妇女头上爱顶块白布,西道堂妇女头上爱顶块毛巾。有些地方则戴发网或蒙上一块棕、白二色的大头巾。年轻妇女头扎红、绿色丝绸头巾,脚穿绣花鞋,并爱戴手镯、项链、耳环和戒指。男女外出必须戴帽和头巾,严禁露顶。
散居各地的回族人穿的服装与汉族相同,但一般信仰虔诚的人在平时或参加礼拜时,多戴黑、白帽。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,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,因教派不同而形式不同,有的只留下巴胡,也叫山羊胡,有的留全脸胡。个别地区尚保留着传统的对襟宽大长袍。
壮族传统服饰:壮族人口数居全国少数民族之首,共有一千五百多万,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。云南的壮族人也有近百万之众,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八个县。云南壮族长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生活,服饰上受汉族影响较大,男子穿着与当地汉族区别不大,一般着自织青布对襟衣,以青蓝帕缠头,下着阔边大脚裤。壮族妇女服饰则五花八门,各有特点。总体来看云南壮族妇女多着青布蜡染统裙,也有的地区穿百褶裙。上衣一般为无领斜襟衫,衣角边缘和袖口常饰银扣或绣花;头缠小方巾,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。具体细分,“土僚”支系的女子上着青黑圆领斜襟短衣,胸腹绣方块花巾,下着长裙,凡袖口裙边,常以白布镶饰;头上束发缠黑帕。
“沙人”支系妇女穿白色圆领斜襟阔衣,领边袖肘以黑布镶围,下着裤,裤腿肥大,也有着裙者,但裙褶,头上亦缠黑帕。“侬人”支系妇女服饰以黑为主调,上着黑短衣,下统裙,皆有细褶,衣角袖口均镶银钮扣和绣花边图案,十分精制;头发,插簪,并以黑帕缠裹,裹后再以小方巾覆顶,小方巾上花纹图案精美。 壮族服饰,男子多着自织青布对襟上衣,下着阔边大裤,图青蓝帕缠头,其他与当地汉族男子无更大区别。女子服饰则五花八门,各有特色。“土僚”女子上着青黑圆领斜襟短衣,胸腔绣有方块花巾;下着长裙,凡袖口裙边,皆以白布镶边;束发缠头,并以黑帕覆顶,富者耳坠银环。“沙人”老年妇女着斜襟上衣,下着宽边大裤,缠头;少妇则着白色圆领斜襟阔花;领边袖肘以黑布镶围;下着大脚裤,穿尖顶圆口花履;头缠黑帕;又有下着长裙者,惟裙不加褶。“侬人”服饰,别具风格。上着无领斜襟细褶黑短衣,几衣襟、衣角、袖口均镶有银钮扣和绣有花边图案;下着细褶黑桶裙,裙内着裤;穿尖顶尖口绣花履。绾发于顶,并插以簪,以宽约五寸许黑帕缠裹,再以小方块巾覆顶,小方块巾上花纹更是精致。壮族人民,凡鞋、帽、胸兜之类,往往都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、鸟兽、人物、花卉,无不色彩艳丽,栩栩如生。

名词解释


妇女

在官方辞典中,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。不单纯指已婚妇女,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,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。《说文》记载“处子曰女,适人曰妇。”女者,指未婚女子。妇者,指已婚女子,故妇女泛指女性。 《 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居丧不言乐,祭事不言凶,公庭不言妇女。”《史记· 项羽本纪》:“﹝沛公﹞今入关 ,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” 唐 杜甫《三绝句》之三:“闻道杀人 汉水上,妇女多在官军中。”明 王铎《兵部尚书节寰袁公(袁可立)夫人宋氏行状》:“夫人命妇女为炊,以饱城守者。睢之不堕,亦夫人力也。” 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·六月六日》:“妇女多於是日沐发,谓沐之不腻不垢。”孙犁《风云初记》一:“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,有两个年轻的妇女,对着怀纺线。”

盖头

盖头,汉族婚礼饰物。古时候婚礼时,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,被称为红盖头,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。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,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。到唐朝初期,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,用以遮羞。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,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,有意突破旧习,指令宫女以“透额罗”罩头,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,作为一种装饰物。从后晋到元朝,盖头在汉族民间流行不废,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。